
为构建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社区环境,宿州市埇桥区从深化组织体系、创新活动形式、搭建沟通桥梁等方面入手,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办好群众“关键小事”,全面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打造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
为破解小区治理中存在的业主自治难、物业费收缴难、公共收益监管难、公共设施维修难、矛盾纠纷化解难“五难”问题,埇桥区坚持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通过组织“融”建、阵地“融”合、服务“融”通,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办好群众“关键小事”,驱动城市小区治理能力迭代升级。
组织“融”建,强基固本聚合力。制定“施工图”,建立区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成立小区管理专项工作组,构建“街道党组织+社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公司”共同参与“党建领航、红色物业”新格局。区委主要负责同志领办“皖美红色物业”建设项目,建立皖美红色物业”联席会议机制,明确了12家区职能部门和街道的成员单位职责,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实地指导、案例观摩等,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延伸组织链条,强化党建引领,健全网格组织体系,建成小区党支部219个、楼栋党小组2837个,挂牌党员中心户8872户,形成“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四位一体”组织体系,推动党组织向小区、楼栋等基层末梢延伸。推动联动共治,优化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协同机制,全区68家驻区单位与街道社区签订共驻共建协议,配备57名街道“大工委”和207名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协调解决基层治理难题400余件。
阵地“融”合,资源联动提效能。建强党群服务阵地,统筹部署、科学谋划,建设小区党群服务站331个,在万达、吾悦等商圈打造新业态领域党群驿站5个,推进为民服务“全覆盖”。用活“红色”资源,以“皖美红色物业”建设为抓手,推动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服务全覆盖。健全小区治理机制,推深做实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由小区党支部牵头,落实居民议事会、三方议事会、业主面对面等议事协调制度,累计开展物业议事协调活动1892场次,协商解决停车难、管道老化等事项8000余件。
服务“融”通,示范带动精管理。党员示范带头,建立“机关联系社区、党员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亮服务、亮成效“五亮行动”,将小区党组织成员的身份、承诺在服务驿站亮相上墙,组织全区9100余名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征集个人“微承诺”1.3万余项,带动5.1万余名邻里群众开展服务4.5万余次。推进“多网合一”,结合实际,按照“无缝对接、规模适度、方便管理、相对稳定”的原则,由组织、综治和民政部门牵头,以小区、楼栋、大型商超为单位,将党建与政法综治、民政、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整合为“一张网”,将城市小区划分成875个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985名,推动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社会广泛参与,发挥“驻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联动作用,建立“需求、资源、项目”清单,推动300余家驻区单位、79个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做到工作互通、资源互补。
埇桥区沱河街道宿东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协调各方的作用,紧密结合自身优势特点,找准基层治理小切口,探索创新“三公里就业圈”“幸福养老圈”“便民服务圈”三圈联动治理模式,不断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居民水平,画好为民服务同心圆。
打造“三公里就业圈”,拓宽就业新路径。在宿州市埇桥区沱河街道宿东社区老年食堂,社区居民杨玲玲每天准点上班,负责切菜、洗菜等,她对这份工作很满意。为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宿东社区积极开展调查摸底工作,通过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招聘会等活动,提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技能,稳步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有效促进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社区还依托“社区快聘”小程序和微信群,让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查看三公里内的工作岗位。截至目前,“社区快聘”小程序平台小程序累计访问量约6万人次,促成供需对接近200人。
打造“幸福养老圈”,守护最美“夕阳红”。走进社区养老服务站,温馨舒适的环境让人倍感放松。老人们在这里可以一起聊天、运动、做手工等,还有工作人员定期上门为老人提供测量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等服务,为老人的健康保驾护航。“社区为我们提供各种服务,吃饭娱乐都有地方去,大家聚在一起既安全又开心。”社区老人朱大民说。宿东社区聚焦老年人社区养老需求,不断提升社区养老功能,在养老服务站设置智慧养老平台、康复室、棋牌室、会议厅等,常态化开展打太极、跳广场舞、做手工等活动,工作人员定期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血糖等,建立老人健康管理数据库;开设老年食堂,提供适合老年人口味的一日三餐,并向周边助餐点配餐,每日开展助餐服务百余人次;加强老年人住宅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重点对单元门、坡道、电梯、扶手等公共建筑进行改造,方便老年人日常出行和活动;不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消防安全知识讲座、义务理发等特色活动,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打造“便民服务圈”,让居民生活更方便舒心。宿东社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根据社区实际科学划分三级网格,选优配强网格员队伍,常态化开展安全巡查、意见征集、政策宣讲等工作,及时对接群众需求,细化服务措施,推动各项工作走实走细,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在走访排查中,网格员发现社区李瓦房与新建一村部分路段缺少路灯,给夜间出行的居民带来诸多不便。了解情况后,社区立即组织召开座谈会,与部分居民代表共同讨论安装位置、数量等具体施工事宜,最终安装了12个太阳能路灯,覆盖居民69户,有效解决了路面灯光不足、居民夜间出行难的问题。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社区还组建了由70余人参加的舞蹈队、秧歌队、腰鼓队等3支文体团队,为他们免费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特色文化活动,让居民在社区“居住得安心、生活得舒心、娱乐得欢心、活动得开心”。
埇桥区三八街道迎宾社区磬云南路小区党群服务站紧盯基层治理棘手问题,因情施策、因症施策,积极发挥小区党群服务站“3点半议事角”作用(每周三下午3点半召开的议事活动),打造了“老蔡说事拉里”“杨媒姐调解室”“三个臭皮匠”等品牌。收到了“小事不出小区,矛盾‘格’内化解”的良好成效。
挖掘能人资源,建强说事组织。磬云南路小区党支部充分开展调研,挖掘小区能人资源,凝聚党员、乡贤、志愿者等十多名各方能人的力量和智慧,成立说事办事理事会,小区党支部书记任理事长,这支队伍人人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群众工作经验、沟通能力和社会威望。他们责任心强,熟悉小区情况,实打实和居民交朋友,每周三下午3点半,开展集中议事,居民有事好商量。
优化解矛盾四步走,力促360度闭环。从信息源头—研判化解—跟踪回访—结案建档,四步走实现360度闭环。通过设立微心愿墙、居民意见征集处,为居民提供日常便捷的问题反馈渠道;通过楼栋信息探测点,由物业管家、楼栋长摸排信息动态反馈;通过网格员日常巡查及时发现信息源;通过“3点半议事角”,根据问题属性确定领衔主办人,一事一议,面对面和居民共商解决方案。同时,坚持及时回访、跟踪问效,不断完善矛盾纠纷事后回访机制,确保做到事心双解。
打造特色品牌,擦亮基层名片。在整合基层矛盾纠纷调解资源和力量的基础上,“3点半议事角”不断亮新招,形成了具有小区特色的矛盾调解品牌。品牌一:“老蔡说事拉理”。老蔡叫蔡德志,社区退休干部,遇到邻里矛盾、家庭不和的问题,老蔡动员当事人的亲属、朋友来协助说事,用传统文化理念感化教化,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品牌二:“媒姐调解室”。媒姐名叫杨艳,草根调解员,善于把话说到当事人的心窝子里。品牌三:“三个臭皮匠”。由“老蔡说事”“老李撮事”“物业管家”组成的“三个臭皮匠”,专业调解小区物管投诉、政府热线投诉等问题。
埇桥区道东街道以源头预防、实质化解为导向,在矛盾排查、纠纷化解上不断充实力量、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好平台机制建设“组合拳”,调处队伍有力有序。近年来,随着棚户区改造和城市建设的加快,道东街道党工委狠抓调处平台机制建设,建立了以街道调委会为核心,联动相关职能部门调解中坚力量,在社区建立调委会,主动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强化机制创新。街道党工委从化解热点矛盾纠纷和社会治理创新入手,打造了以“群众说事、政法说法、专家说心、乡贤说德、公开听证”为一体的“四说一听”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新机制,通过座谈会、入户宣传、发布温馨提醒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制教育,切实增强群众的遵纪守法意识,提高群众对矛盾纠纷的控制和防御能力;推进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调处队伍建设力度,依托街道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打造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调处专业力量;注重调处质效。街道党工委立足社区实际,坚持调解方式灵活多样,采取讲理说法、邻里劝解、外力调和等方法对双方当事人进行劝解说服,努力降低化解难度,提升化解成效。每年化解纠纷上百起,实现了小矛盾不出社区,大矛盾不出街道。
打好矛盾纠纷化解“组合拳”,调处工作高质高效。积极协调司法所、派出所、信访等部门,构建党工委主导、综治协调、站所履职的多元化解格局。发挥主导作用。街道党工委不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室、群众来访接待室、心理咨询室、法治图书室和“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服务站建设,通过调处工作专班推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调处、一条龙服务”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近期成功调解一起法院推送20万元债务纠纷案件,得到双方当事人的广泛好评;织密调处网络。街道党工委将综治排查和矛盾化解相结合,边排查边化解,不断提升网格员的服务质效。通过网格员在入户走访的同时主动为群众纾难解困,真正实现了调处工作“零距离”、基层治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快响应”;拓展调处渠道。对复杂疑难问题,街道党工委联合不断拓展调处渠道,主动联合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会商,找准问题症结,进行联合调处。同时,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等各类志愿者队伍和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常态化推进宣传、教育和疏导工作,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日常,化解在基层。
埇桥区西关街道以祥安社区红十字智慧社区创建为载体,将“网格化”和“红服务”紧密结合,推行“网格化+红服务”模式,助力基层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党建领事助服务。2024年初,祥安社区探索打造了“红十字智慧社区”,率先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配备了心肺复苏模拟人和应急救护一体机等模拟教具,建立了由心肺复苏考评软件系统、一键急救系统组成的急救微单元,自助式应急救护培训平台通过配置智能化培训设备,普及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实现单人培训、考试、发证一次性完成,提升应急救护培训效能。在埇桥区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祥安社区智慧平台上可一体实现捐献登记、会员加入、救护培训、人道救助等功能模块,基本涵盖了红十字会“三救三献”日常工作。红十字基本业务工作,例如捐款、入会、申请中国“小天使”基金和中国“天使阳光”基金、救护培训报名、登记捐献遗体器官或造血干细胞等都可以在红十字会小程序上实现办理。
网格管事暖民心。祥安社区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24户10760人,党员220名,现有网格员16名,祥安社区开展了应急救护培训,辖区内16名网格员均考取了救护员证书,提高了服务群众的专业技能。网格员在入户时可以充分利用“身处网格一线、贴近网格群众”的工作优势,日常实行“一小时工作法”,每天上岗后,利用一小时时间至少走访网格内5户,开展逐区逐户走访,可以及时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现状,排查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保证小事不出社区,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针对有儿童、青少年的困难家庭,在暑假社区举办了“七彩阳光”公益学堂,通过招募志愿者,在社区二楼活动室设置服务点,为辖区内二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生提供假期公益课程,提供课业辅导、文体、科技等多元化的专项主题活动。祥安社区在文玺台小区的每个楼道口均公示了红十字救护员信息,贯彻了“救在身边”的理念,文玺台小区8栋的红十字救护员张景龙本就是文玺台小区8楼栋的住户,他很早就考取了应急救护证,是有丰富救护经验的救护员,当他得知社区建立了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后,积极到社区报到,担任了所在楼栋的救护员。
群力防事解民忧。健全志愿者队伍。祥安社区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组建由有党员、有一技之长的社区能人、有服务热情的新就业群体、有热心爱心的商户、有实力资质的非公企业等30多人组成的祥安社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丰富志愿活动形式。通过“邻里集市”的方式,定期免费提供“免费义诊、健康咨询、养生科普、补衣服、修鞋、磨剪子、戗菜刀,电瓶车充气维修、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免费理发”等便民服务,先后开展了邻里集市活动34期;落实分类帮扶措施。对辖区内的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建立关爱机制,先后开展“关爱环卫工 夏日送清凉”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浓情中秋 爱暖人心”“我们的节日·中秋”走访慰问活动。通过活动及时传递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与温暖。
礼让和事助新风。祥安社区利用“积分超市”,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教育学习等活动,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积极挖掘辖区内的先进典型,推动辖区内形成人人知晓、事事学习、处处和谐的深厚氛围。祥安社区在日常的入户、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在辖区有对恩爱夫妻李艳、王成斌,三十年前李艳因病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王成斌三十年如一日地照看护理妻子,妻子的脸上笑意满满,家里很温馨,孩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也经常到社区做公益活动,把对家人的爱心传递给周边需要关怀的人员。社区通过挖掘身边的典型为社区年轻夫妻树立了正确的婚姻观和家庭观,引导大家追求爱情美满、和睦幸福的美好生活,传承文明好家风。
2025年,埇桥区将以“扩覆盖强基础,补短板抓规范,促提升见长效”为主抓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基层建设,开展突出问题大起底、业主意见建议大收集、精准匹配大梳理、目标导向大规范专项行动。通过服务能级大提升,助力实现“五升一降”目标,即:党对社区(小区)全面领导力提升、业委会组建履职规范提升、物业专业服务品质提升、业主自治能力提升、小区道德生态提升、矛盾纠纷大幅下降,形成党建引领、政府负责、条块联动、社会协同、群众参与、法治支撑、数字赋能的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持续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王钦元 李海岗 李佰生 王磊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